技能人才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省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技能人才的重要论述,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加高的要求,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技能人才强省,培养造就与江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相适应、结构素质与产业企业需求相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技能人才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体系调整、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有力支撑,为技能强省建设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为充分展示江西国资国企技能人才的精神面貌和精湛技艺,提升“工匠精神”影响力,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江西国资微信公众号现推出专题《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 江西国资国企高技能人才风采展示》,宣传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精湛技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铜产量雄居全国之首,德兴铜矿的采选设备,一台动辄数千万元,皆具世界领先水平。专门负责为大矿重器“望闻问切”、摸“骨”疗伤的黄发明,是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采矿场铲装工段电焊工。30多年来,他潜心专研,积极创新,无数次破解大型设备“疑难杂症”,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内知名的“焊王”。
凭借精湛的技术,黄发明获得了“全国劳模”“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江西省高技能人才”“江西省首席技师”“江西省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德兴铜矿每有挑战性的焊补修复任务,黄发明总是率先出马。2010年4月,德兴铜矿大山选矿厂运行近20年的7号球磨机突发故障:直径五米多的筒体出料端焊缝处,出现了一道长1.6米的裂纹。7号球磨机是选矿关键装备,停机就是停产。裂纹,最快捷的办法当然是电焊修复。可这么长的裂纹,没人见过,也没人敢去焊。
整整8天,黄发明待在球磨机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一改原有拆装大齿圈耗时、耗力、耗材的惯例,不分解球磨筒体,只拆除磨机衬板,使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同时在背面加紫铜垫板补焊,将筒体变形减到最小。最终,他成功修复筒体裂纹,减少停产损失4000多万元。
同年10月,泗洲选矿厂原磨一工段2号球磨机的进料端盖处出现裂纹,他立即制定焊补方案,仅用7天时间,完成修复。两次修复,快速高效,开创了现场成功修复大型球磨机大范围裂纹的先例。
常年对电焊技术的精益求精,让黄发明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和摸“骨”断诊之术。
“望”——通过观察设备外观色差和变形情况,辨别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早预防;“闻”——听音辨位,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几率存在的故障点,早发现、早治疗;“问”——通过详细查询交接班记录和询问操作工当班情况,有的放矢,缩短排除一些故障的时间;“切”——对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和使用规律研究,切准故障原因,制定详尽的维护保养措施,实施设备健康管理。
为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2017年,黄发明牵头成立“黄发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黄发明和一众骨干的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之下,工作室短短数年就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8项实用型专利获国家授权,22项技术攻关获奖,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成为矿山科技攻关的璀璨名片。
“我的目标就是把自己所学到的技能,传授给身边更多的人,把产品焊接得更加完美。”黄发明说,他感谢这个时代,感受到作为一名产业工人的光荣和自豪。他要用双手和技术,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名产业工人的力量。
或许我们能从省交通投资集团费伦林身上找到更多的答案。20年来,他一直在高速、独立特大型桥梁项目建设一线从事项目管理和技术工作,时刻保持进取心态,在业务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打造了一个个江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品质工程、智慧交通和国家优质工程,不仅获评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还曾被评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人员,2020年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当年省内最年轻获此殊荣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作为一名党员,费伦林习惯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在国家赣南苏区振兴项目建设一线年,见证了赣南苏区、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近十年的巨变,见证了老区群众越过越好的幸福生活。
九江二桥是江西省第一座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桥梁。项目建设时,常常能看到他奔走在项目建设一线的身影,听到他与一线工作人员围绕细节提升的探讨声。他从始至终坚持“工序品质、细节品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潜心钻研工程技术,围绕九江二桥清水混凝土实施工程技术、深水承台基础及大跨径混合主梁疲劳分析难题,组织攻克了“清水镜面混凝土关键技术”“双壁整体式钢吊箱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大跨径混合主梁斜拉桥疲劳分析与设计关键技术”等技术难题,突破了赣南山区花岗岩残积土关键技术、优化了深挖高填边坡的防护技术设计。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奋斗者。九江二桥项目完成后不仅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还摘下了“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多项殊荣。此外,费伦林主持完成的“宁都至定南高速公路智慧运营与服务提升”项目也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全国科技示范工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费伦林始终恪守创新引领的工作理念,围绕桥梁高性能混凝土、外观品质提升、智慧交通、大跨径隧道、品质工程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大广扩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期间,费伦林依托项目突破了“宽幅薄壁墩滑式翻模技术”“T梁预制成套关键技术”等实施工程技术,推进了40多个项目技术微创新、设备微改造和工艺微改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面对数字化的经济、企业创新与经济效益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求上,费伦林以智慧高速建设经验,注重创新的实用性和产业化发展,组织并且开展了“不停车治超智慧机器人装备”“隧道安全行车的诱导集成装备”“车道级行车指挥诱导装备”“多源信息融合的高速公路收费关键技术与集成装备”等装备研发,填补国内外多项产品的空白。
据统计,截至目前,费伦林主持完成了国家、省交通运输重点工程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入选交通运输部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1项;获得了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吴飞,省交通投资集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立志“为家乡筑路修桥”,纵使前路布满荆棘仍奋勇前进,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
武吉项目是吴飞参与的第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2007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武吉项目工地,白天外出测量,夜晚整理数据,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主动向工人了解工程有关技术知识,搜集整理了许多测量与施工方面的资料,逐渐养成了每晚十点到十二点和次日早上六点到七点专门用来钻研学习的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积月累之下,他的专业水准不断提升,并在石吉高速、德上高速、丰厚一级公路等项目建设中崭露头角。2013年,在昌栗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吴飞第一次全面主持工程建设。为高质量达成目标,他每天除了日常质量安全管理外,深夜还要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深挖效益。后来,不仅做到了进场一个月就生产出第一片梁板,还在项目第一阶段获得全线第一名的好成绩,提出的“钢护筒累加跟进法”与“黄黏土水泥护壁法”,解决了典型岩溶桩基地质处理难题,为项目创造了近千万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他在装配式桥涵、长大桥梁、大型枢纽互通、特殊地质处理及路基路面施工等领域持续探索,参编1项部级工法、2项省级工法;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专业论著4部,重要技术论文20篇,荣获了中国公路学会“公路青年科技奖”、“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百名优秀工程师”,江西省公路学会“江西公路优秀工程师”,江西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王安石抚河特大桥被誉为“江西高速第一拱”。“刚开工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钢栈桥搭建的难题,因为桥下的抚河季节流量差异大、基岩覆盖层面薄、环保要求特别严,可谓是绞尽脑汁。”吴飞回忆道。
深夜里,房间里满是他翻阅论文陷入沉思的身影;凌晨六点,又匆匆前往现场察看复杂的水文地质。历经十余个昼夜的充分调查研究后,便开始做大胆、有效的尝试。最终创新研发出《浅覆盖层水域钢管桩基础》新工艺,历时短短5个月便把968米长的钢栈桥如钢铁巨龙般牢牢地扎在了抚河之上。
他常常对大桥的管理人员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干项目,就一定要精益求精,更要以技术创新引领施工降本增效。”
2021年7月,王安石抚河特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也成功摘下江西省优质建设工程“杜鹃花奖”。一位当地老乡曾和吴飞感叹道,做梦都没想到这里能建一座这么精美的桥,现在从抚州到东乡更方便了,灵谷峰也俨然变成市区的后花园,甚至去浒湾买油面半小时都不用了。直到现在,他还记得老乡脸上洋溢的笑容有多灿烂。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自2010年成为项目管理人员后,吴飞便开始注重积累科研成果。随着项目慢慢的变多、越来越难,在公司的支持下,吴飞牵头成立了“吴飞创新工作室”。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吴飞敢拼敢闯、刻苦专研的劲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组成员。在啃下“江西高速第一拱”这块硬骨头之后,没有一点的停歇,工作室成员又全身心投入到预制装配式施工产业当中。为了研发出高强、轻质、高耐久、综合成本更低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盖板,他们在创新试验中心度过了30多个夜晚,反复试验了20余次,最终创新改进了水泥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凭借超高强、超高韧性和超高耐久性的特性,实现了工程材料性能的大跨越。
据了解,吴飞创新工作室先后斩获了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3银1铜、江西省总工会授予的先进操作法等40余项科技成果,以及江西省工人先锋号等30余项重要荣誉。2022年,获评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