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固源集团西南区医疗产业园智能无尘无菌生产车间,10台自动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完成医疗耗材的自动生产、制作、脱模、包装等工作,全程只需1人来管理运行。
据悉,固源集团西南区医疗产业园是通川区建设百亿级医药健康产业的重点代表项目之一,该项目以生产医疗器械及医疗耗材为主,规划打造医疗器械、医疗耗材、零部件、产品装配、精密模具等五大产品线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25亿元,年入库税金约2.5亿元,可吸纳就业人员2000名。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产品研制和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生产线的投入,着力打造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品质医疗产业园,为推进地方经济高水平发展贡献‘固源’力量。”达州市固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敏介绍道。
近年来,通川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全区工业经济在调整中优化结构、在转型中提升质量、在创新中增添动能。如今,放眼通川大地,智能装备制造、高新医药、新型化工……一个个新兴起的产业落地生根,催生新动能,形成新业态,在迈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打开包装,将菜品包和调料包混合,再加热10分钟,制作一份软糯可口的梅菜扣肉就像泡方便面一样简单……5月5日至7日,在为期3天的第二届中国(成渝)国际美食工业博览会上,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梅菜扣肉的新做法。这道预制菜今年才推出,但已好评满满。
如今,随着消费需求一直在升级,预制菜已成为新风口、新热点,是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面对迅猛增长的行业风口,如何抢占消费市场先机?通川区的“独门秘籍”是主动靠前、提前布局,抓住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风口,多举措引导预制菜产业在通川产得出、销得好、生态良。
12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通川区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工人们正对即将投入生产的预制菜生产线设备做最后的调试。一进入生产车间,就给人以干净、整洁、卫生的感觉,消杀、清洁、切配、炒制、冷却、包装全流程一应俱全,各类操作工作间标识明确、动线合理、操作独立。
“我们川菜企业做预制菜有先天优势,达州菜属川菜下河帮,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鲜香的风格,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川汉子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吴学明告诉记者,通川预制菜产业将以川味预制菜为切入点,首先布局达州、成都等消费市场,瞄准商超零售、餐饮供应,未来还将开拓公司、政府、学校等食堂自动化餐饮服务。
据悉,通川区现已有多家企业布局预制菜产业,其中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现已投入近2亿元,厂房、办公大楼、员工食堂、销售展厅均已建成。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年产能可达10万吨,产值可达30亿元,将解决就业600人,税收达1亿元。
近年来,通川区乘势而动、顺势而上,强化预制菜产业规划引领,编制预制菜产业发展指南,规划建设集原料供应、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川菜园,引导企业立足通川区良好的预制菜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向标准化、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我们借助2023年四川省《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企协同联动服务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通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质量标准,把原料基地变为商品基地,引导预制菜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构建创新能力强、生态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助力通川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自动调节基重、厚度和速度,自动化控制MES系统,无人值守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走进位于通川经开区的四川鸣川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厂区,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陶瓷纤维半成品,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四川鸣川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哈创科技(达州)智能制造产业园首批入驻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如何实现“智能制造”的呢?据了解,这种陶瓷纤维高科技产品,是汽车(尾气)后处理器的一个衬垫,具有保温防火、固定化载体等功能。“我们的产品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和分散性,最高可耐温1200℃,还有超低导热系数的产品,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客户。”四川鸣川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程师黎昌龙对记者说道。
通川区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制造建设步伐,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智能制造等产业,全力引进新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让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作为产业园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四川鸣川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新材料规模化生产企业,公司与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攻克了陶瓷纤维工艺一致性、产品耐久稳定性等问题,在后处理衬垫及保温隔热材料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拥有10余项高新技术专利,利用自主研发智能设备线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能够实现年产1500吨,年产值达2亿元。
自通川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来,始终支持企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截至目前,园区已建成投产双胞胎饲料、帝泰克管道、鸿丙建材、汽博中心等40余家企业,蜀鹰航空等10余个项目正在建设,超速农机、鑫民货箱、宏鑫家具等20余个项目即将建设,百亿智能制造园初具规模,到2026年,园区竣工投产企业将超过100家,产值突破120亿元。
推进技术革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更是园区长足发展的保障。为了让智能制造产业不仅有“量”还有“质”,通川区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在持续招大引强的同时,借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不断激发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创造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哈工大技术、人才优势,依托园区平台,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签约落户。”中科哈创(达州)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涛表示。
高水平发展时代,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产业不足,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工业不足。全力打造产业链关键企业最容易落地、最适宜发展的城市,通川区面临不少短板——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难,产学研合作协同度低……
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共性难题如何破解?通川区以问题为导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服务链多管齐下、协同联动,着手下一盘大棋。
——企业培育方面。抓好中小企业培育,按照“两个联动、三个机制、五个着力”的工作举措,组建由通川经开区、区经信局、区税务局组成的工业企业入统工作专班,有序推进升规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摸排拟升规企业30余户,将锦上锦、通达兴航、固源医疗等15户企业纳入重点培育目标。为公司发展“专精特新”目标夯实培育基础,前三季度共培育千滋百汇、鸿丙节能、禾丰生物、中蓝科技、讯升油气工程、远大电气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项目建设方面。充分的利用“西博会”“四川行”等会展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通川,深化与“三类500强”企业的对接,开展战略合作,实行“点对点”招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发展档次和水平。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激励措施。进一步强化与通川经开区、区投促中心对接力度,全面跟进拟入驻项目。对标省、市“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库,加速推进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战”成果,确保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哈创科技、川菜园、川汉子等省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康强生物、鑫食代、陶瓷纤维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深圳固源、千洪食品、景上景等项目竣工投产。
——企业服务方面。持续深入“驻企零距离”工作开展,对辖区规上工业公司实行“三帮三促三问”。纾解企业困难,以实际行动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推动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体功能。截至目前,已召开统计业务培训专题会议两次;安全环保业务培训1次,为企业宣传促进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130次,共服务企业达500家次。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加强投诉办理,发现一起化解一起。